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12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应研究发布统一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协同开展监测评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制定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这一背景下,为加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推动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长三角区域高校就业质量研讨会”于12月4日在上海召开。参会的有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及三省一市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高校就业办代表、上海教科院科研人员等。新锦成作为第三方代表受邀参会,并作专题报告。
会议主持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汪歙萍率先介绍了上海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面的经验,包括以相对客观的“合意度”代替“满意度”评价等。她提出建议,三省一市和新锦成应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内涵、数据获取方式、调查覆盖面等多个方面同步信息,并深化合作,针对长三角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统一调研与分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胡建平、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江林等,先后介绍了区域内各省在就业质量调研、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新锦成研究院副院长张可从第三方角度,分享了关于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监测的经验和观点。他指出,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要素最集聚、产业链最完整、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新冠疫情和贸易战让长三角共建一个相对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从而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
他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监测评估、就业政策制定、人才流动优化等要求,都需要科学客观的依据作为支撑,其中由第三方提供的数据积累和相应的指标量化分析研究必不可少。据介绍,新锦成在长三角地区已有近400项就业调研相关合作案例,合作客户包括江苏省厅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高校,其中双一流/双高院校占合作高校的四分之一。此外,他还介绍了新锦成研究院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并分享了新锦成为各省进行就业质量监测的共性指标、特色指标,以及专业预警分析、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人才流动分析等不同维度的分析成果。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方伟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参会各方为提高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所做出的努力,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他指出,三省一市、科研院所和第三方可以在教育部要求的核心就业指标基础上,拓展区域内特色指标,将就业质量调研结果反馈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切实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